晚年苦不苦,要看五十五

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挑战,而55岁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。从这个年纪开始,人们逐渐告别职场巅峰期,进入人生的后半段。如果在55岁之前,仍然没有培养出独处的能力、保持健康的身体、具备善忘的境界以及积累一定的经济基础,那么晚年生活很可能会变得艰难而凄凉。

独处的能力是晚年幸福的关键。人生的许多痛苦往往来自于对社交的依赖和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关注。人到中年,最该拥有的能力之一,就是优先专注自己的人生。

蔡康永说过:“人际关系是用来成全自己的。”若是能得一二知己,三五益友,相互帮助,共同进步,固然是人生快事。若只是一些酒肉朋友、嚼舌根的搭子,不仅累你虚度时间,还害你伤身误事,不如早点断交。

斩断无意义的社交关系,拒绝周旋于人情往来之中,从生活中腾出一片空地去提升自己。你会发现,你能支配的时间变多了,天地变宽了,你的人生,也在高质量的独处中蜕变了。

杨绛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拥有独处能力的例子。在她的书中有这么一句话:“世界是自己的,与他人毫无关系。”杨绛生前最不喜的,就是毫无意义的人情往来。年轻时,身旁还有三两朋友,有时会和丈夫孩子一同拜访一下,联络感情。待钱钟书过世后,杨绛便深居简出,整日待在家里安安静静地读书写作。她一生经历了战乱、社会动荡、亲人离世,但始终保持淡然,靠阅读和写作度过了人生的孤独时刻。晚年,她写下了《我们仨》,回忆与丈夫钱钟书及女儿钱瑗的点滴生活。尽管她的亲人都已离世,但她依然能够坦然面对生活,沉浸在精神世界中,展现了独处的智慧。

如果一个人无法享受独处,到了晚年,当子女离家、社交圈缩小时,很容易陷入孤独和焦虑。因此,55岁之前,学会独处,培养阅读、写作、绘画等能让自己独自安静的爱好,是对晚年最大的馈赠。

健康的身体是幸福晚年的基石。无论财富多少,若身体状况不佳,晚年都将痛苦不堪。许多人在年轻时透支健康,等到年老时才后悔莫及。莫言曾在演讲中提到,他小时候家境贫寒,饥一顿饱一顿,身体一直不好。成名后,他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,开始规律作息,坚持锻炼,如今七十多岁依旧精神矍铄。相比之下,一些在年轻时拼命工作、不注意身体管理的人,年老后疾病缠身,不但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更有甚者还得用拼命赚来的钱往医院送,真是得不偿失。55岁以后,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,各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,如果不提前管理健康,到了晚年,可能会因疾病困扰而无法享受生活。因此,人到中年,名利富贵都是过眼云烟,唯有养好身体,紧握健康,才是最根本的。坚持锻炼,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,定期体检,是55岁之后必须坚守的生活方式。

善忘的境界是智慧的体现。人生中,总会遇到挫折、误解和不公,如果无法释怀,一直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,晚年将充满怨恨与不安。杨绛先生曾说:“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,到最后才发现,人生最曼妙的风景,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。”她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,经历过非人的折磨,但她选择了宽容与淡然,最终用文字记录下心境的转变。若一个人无法放下过去的恩怨,到了晚年,很可能会被负面情绪困扰,影响身心健康。莫言的作品《蛙》讲述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,其中的主人公晚年充满悔恨,无法释怀年轻时的决定,最终陷入无尽的自责和痛苦。现实中,许多人到了晚年仍然执着于过去的失败、错过的机会、人际关系中的不满,最终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和生活质量。

所谓人生,计较越多,困扰越多;忘掉过去,反而解脱自己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都有一颗善忘自愈的心,能洗净尘埃,放下过往。

经济基础是晚年生活的保障。无论多么豁达,若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,晚年的生活依然会充满焦虑。55岁之后,人的工作能力逐渐下降,收入减少,如果没有提前做好财务规划,可能会面临经济困境。现实中许多人因为年轻时没有合理理财,导致晚年生活捉襟见肘,不得不依赖子女或政府救助。55岁之前,如果没有存下足够的退休金、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,到了晚年,可能会因为缺乏经济保障而感到不安。因此,提前做好财务管理,规划养老金、投资稳健的资产,是每个人在55岁之前都应当考虑的事情。

余秋雨说过:“人生的路,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,真正能保护你的,是你自己的人生选择。”   55岁,是人生的一道坎,决定了晚年的幸福程度。拥有独处的能力,才能不惧孤独,享受精神世界的富足;拥有健康的身体,才能无病无痛,享受生命的美好;拥有善忘的境界,才能放下过去的负担,活得轻松自在;拥有经济基础,才能不被生活琐事拖累,过上体面的生活。真正的幸福不是靠外界给予,而是靠自己创造。从55岁开始,不再依赖他人,而是依靠自己的智慧、健康、心态和财富,才能在晚年活得自在安然,真正做到“宠辱不惊,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望天上云卷云舒”。